何力(左一)與團隊成員在實驗室討論工作。受訪者供圖
作者:虞慧嫻 廖清君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赤橙黃綠青藍紫,是可見光的色彩范圍,探測人眼所不能及的光則需要一些利器,比如紅外探測器。一切發(fā)熱的物體都會發(fā)射紅外光,它們在紅外探測器的“注視”下一覽無余。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技物所),有一群科學家默默耕耘在紅外探測新天地中。他們?yōu)楹教爝b感衛(wèi)星研制紅外焦平面探測器,這個視野更廣闊的“眼睛”可以讓衛(wèi)星在幾百公里甚至幾萬公里外的太空不分晝夜地俯瞰地球、仰望星空,看得更多、更遠、更清晰。研究員何力就是其中一員。
擼起袖子自己干
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廣泛應用于衛(wèi)星遙感等領域,是國家所需。然而,相關材料、設備、技術等受限,沒有現(xiàn)成的可買,唯一的出路就是擼起袖子自己干。
當時,在國外從事研究工作的何力了解到國家面臨的難題,毅然放棄國外高薪工作,于1994年進入上海技物所,從事碲鎘汞紅外探測器材料和器件的相關研究。他將先進的研究成果積極引入國內(nèi),成為上海技物所半導體材料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面向大面陣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地研發(fā)了硅基碲鎘汞大失配體系分子束外延的理論和技術。
在祖國大地上干事業(yè),何力倍感振奮,帶領團隊在相關領域一鉆就是近30年,解決了碲鎘汞薄膜材料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問題,為我國碲鎘汞紅外焦平面技術進步和航天應用作出貢獻,并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等諸多榮譽。
開拓創(chuàng)新探索“星辰大?!?/strong>
碲鎘汞是最為理想的高性能紅外探測材料,隨著新一代面陣紅外探測器的發(fā)展,大面積高質(zhì)量碲鎘汞材料的需求更為緊迫。
然而,碲鎘汞大面積單晶材料制備難度之高是國際公認的。傳統(tǒng)方法難以獲得大面積、高均勻性的碲鎘汞材料,因此必須靠自己找到出路。
是否可以通過發(fā)展硅基碲鎘汞大失配體系分子束外延技術解決上述問題?何力團隊大膽想象,并將目光瞄準異質(zhì)襯底分子束外延技術。而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碲鎘汞材料缺陷能級很低,制備過程中極易產(chǎn)生各類缺陷,如果采用異質(zhì)襯底制備技術,對缺陷抑制技術的要求極高。
于是,何力帶領團隊白手起家,琢磨路線、采購設備,不斷改造、摸索,經(jīng)過多年實踐,終于創(chuàng)新性地實現(xiàn)了核心光電材料碲鎘汞的自主規(guī)?;兄?,建立了成熟的理論和操作體系。基于此,他們解決了大面積碲鎘汞材料難題,在國際上率先實現(xiàn)了硅基襯底碲鎘汞的航天應用。
他們研制的碲鎘汞材料已經(jīng)多次成功應用于航天載荷,除了圍繞地球巡天望地外,還到達火星環(huán)繞軌道探索“星辰大?!薄?
團結奮斗譜寫紅外“芯”精神
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研究涉及材料科學、半導體芯片、集成電路及機械等多門科學,一枚優(yōu)質(zhì)紅外芯片的打造更要歷經(jīng)材料生長和芯片加工等幾百道工序,因此,團結協(xié)作尤其重要。而團結、專注、務實、奮斗正是紅外焦平面團隊的精神基因。
為了滿足航天任務的時間節(jié)點要求,盡快解決技術問題,何力帶領團隊不懼困難,砥礪前行。
有段時間攻關十分艱難,何力為保證實驗順利開展,有時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團隊年輕科研人員周易至今還記得何力坐在光電大樓實驗室臺階上啃饅頭的樣子。
何力這種嚴謹治學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感染了團隊里的每一個人。團隊成員陳路在關鍵技術攻關期剛做了大手術,病情稍微穩(wěn)定便穿上凈化服一頭扎進實驗室投入到數(shù)據(jù)分析中,找到了影響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在材料技術突破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博士畢業(yè)后留所工作的陳星則擔起了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可靠性技術組的重任,常常工作到半夜,雙眼熬得通紅。但他總笑著說:“苦點累點沒啥,只要任務能順利完成就值了!”
何力帶領的紅外探測器研制團隊70%的成員都是“80后”“90后”。他們雖然年輕,但很好地繼承并發(fā)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穿上白色凈化服的他們,個個都是能工巧匠。他們會為工作中取得的進步歡呼雀躍,更能潛心科研忍受其中的寂寞和孤獨。
紅外焦平面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在一心一意為祖國的紅外焦平面事業(yè)無私奉獻,譜寫新時代的紅外“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