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聯(lián)合石化公司,提起張肇宏的大名,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工友們親切地稱他是“儀表110”。
日前,記者走進聯(lián)合石化“張肇宏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張肇宏和他的團隊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芳烴聯(lián)合裝置儀表系統(tǒng)、儀表設計位置電子定位系統(tǒng)……70多項專利證書擺滿了櫥柜。
在工作室的操作臺前,張肇宏和幾名年輕工人圍著一套儀器熱烈討論著。見到記者來,他交代了幾句,和徒弟劉宗林、林鎮(zhèn)杰各自背上工具包,帶著記者走出工作室。
學歷不高,自學成才
張肇宏和他的團隊負責整個公司的儀表維修工作。
“今天的工作是巡檢儀表,將巡檢出的問題錄入公司云盤系統(tǒng),進行分析和分享。”張肇宏說。
今年48歲的張肇宏,1991年進入福建聯(lián)合石化,成為一名普通的儀表工。他很快就對被譽為工業(yè)的眼睛、大腦和神經中樞的儀器儀表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維修維護儀表時,他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一列在本子上。
隨著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張肇宏意識到,自己掌握的知識太少了。他開始想方設法收集相關書籍,從數(shù)學、物理、化學知識到自動化技術,一門接一門地學習。僅半年,他就已經能夠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小問題,成了部門的“儀表儀器小醫(yī)生”。張肇宏一邊自學,一邊抓緊機會向前輩和專家請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三人行,三個都是我的老師,他們是活流程,問題經他們一講,不僅直觀清晰,而且深入淺出”。
“師傅平日話不多,逢人便微笑,但是老工人們都說他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蓖降芰宙?zhèn)杰告訴記者,當年,師傅很不容易,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小本本總是隨身帶,記住每個設備要點、每個流程和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一切問題。
張肇宏全力攻關各種和儀器儀表有關的技術。他自費去大學、研究院所請教;把家里的小陽臺改造成實驗室,用廢棄的儀器儀表進行實驗。就這樣堅持了幾年,他對儀表熟悉到閉著眼睛都能拆裝自如。
雖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是經過堅持不懈的自學,張肇宏已經成為業(yè)內公認的儀表方面的專家。
反復練手,熟能生巧
在巡檢過程中,張肇宏讓記者體會到什么叫工作認真。每遇到儀表異常,他都會和徒弟討論解決方案,并讓徒弟動手處理,他則緊盯徒弟的操作手法。其中有兩次要巡檢的儀表在十多米的高空中,張肇宏在徒弟檢查過后,自己又爬上鐵梯,仔細核實。
“一定要認真,反復檢查,反復練手,百密一疏就可能造成巨大損失,要從源頭堵住可能出現(xiàn)的漏洞?,F(xiàn)在不把手練順了,搶修時就有可能操作失誤?!睆堈睾暾f,“反復練手,熟能生巧。我的師傅就是這樣把我?guī)С鰜淼?,我非常受益?!?
從業(yè)近三十年,張肇宏取得不少成績和榮譽,但最讓他自豪的還是21年前一次技術改造。
1999年,當時的張肇宏還是一名儀表主修。當年公司重油催化裂化核心裝置停工大檢修,有臺主風機壓縮機的入口閥門發(fā)生故障無法遠程控制,技術人員經過十多個小時的攻關,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下班后,張肇宏悄悄留下來,嘗試更新閥門定位器后再調試,就這樣一個個地反復更新調試。終于,在第二天清晨開工前,這臺重要閥門的功能恢復完好并投入使用。
2008年,張肇宏擔任芳烴聯(lián)合裝置儀表維修班長。那時,芳烴聯(lián)合裝置還在圖紙上,龐大的系統(tǒng)有5000多個儀表,伴隨著它的設計、施工、建設、投入使用,每一個儀表的安裝、檢測,張肇宏都經手過。
“離芳烴聯(lián)合裝置投產只有一個星期時,控制生產線的儀表調節(jié)閥出現(xiàn)故障?!睆堈睾昊貞?,18臺進口調節(jié)閥配裝了智能定位器。但調速時,閥門波動非常厲害而無法控制。生產廠家說需要37萬元更換配件,同時還要2個月后才能到貨。
“一天2000萬元產值,兩個月就損失10多億元?!睆堈睾隂Q定啃下這個硬骨頭。一周時間,沒日沒夜地查圖紙、閱讀資料,關鍵點終于找到了:智能定位器里面氣容太小,需要增加一個容器匹配。接著又是修改圖紙,改造設備。連續(xù)4320分鐘的技術測試,結果出來了,各種性能指標達標,問題解決了,項目如期開工。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從參加工作起,張肇宏一直沒有離開過儀表檢修崗位,多次為公司解決儀表上的疑難雜癥。2013年,“張肇宏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成立,這是聯(lián)合石化第一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成立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一方面致力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引領公司技改,另一方面?zhèn)鳌?、帶,做好技術工人培訓,組織技術、技能交流?!睆堈睾暾f,“儀表設計位置電子定位系統(tǒng)”是創(chuàng)新工作室最重要的工作成果之一。
聯(lián)合石化有10萬多個儀表,數(shù)量多、分布廣,一旦其中發(fā)生問題,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找到它。張肇宏和他的團隊采集了大量數(shù)據(jù),繪圖制作儀表定位圖。目前該技術應用于福建聯(lián)合石化和中石化系統(tǒng)。“哪個儀表出問題,電腦上用儀表規(guī)號進行精確識別,立刻會顯示問題儀表的具體位置,第一時間就能從10萬多個儀表中找出‘生病’的那個。”張肇宏說。
“10萬個儀表安裝調試,有故障要及時處理,工作是不是很無趣?”記者問?!拔彝ο矚g這種工作,有挑戰(zhàn)性。”張肇宏卻不加考慮地回答。
一路走來,張肇宏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正是一線的工作經歷,讓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問題是生產中亟待解決的;正是由于細致耐心,讓他能夠在枯燥的儀表維護工作中沉下心來,成為首屆“八閩工匠”中的一員。
采訪中,張肇宏多次提及工匠精神,他說:“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一輩子認真做好一件事,安心在一個行業(yè)堅守一輩子。”(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薛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