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位高級官員指出,為了避免被排除在主要的貿易協(xié)定之外,“成員國已經感受到壓力,將加速談判進程。”路透社當時分析稱,盡管中國與印度和日本之間的競爭關系可能使得談判復雜化,但仍有強烈動力推動談判取得突破。
盡管RCEP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TPP的替代版本,但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的目標不僅于此。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區(qū)域貿易研究室主任金永貴(音)指出,中國可能希望引導RCEP談判走向更為廣泛的地區(qū)性協(xié)議,最終涵蓋TPP而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qū)(FTAAP)。
包括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新西蘭、新加坡、越南和文萊在內的七個國家同時參加了TPP和RCEP的談判。
目前,參加東亞峰會18國中的另外兩個成員國美國、俄羅斯因沒有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關系,所以不在RCEP成員國計劃范圍之內。東盟計劃待16個國家將RCEP建到一定程度后,再商談美國、俄羅斯加入事宜。
亞太區(qū)域的自由貿易機制比較復雜,的確有一種“碎片化”趨勢,除了大量的雙邊自貿安排,多邊機制至少有11個。
據(jù)觀察者網初步梳理,目前已建成的包括北美自貿區(qū)(NAFTA,1994年啟動);東盟自貿區(qū)(AFTA,2002年6國率先啟動,2008年10國全覆蓋);東盟+1自貿區(qū)系列,包括東盟—中國自貿區(qū)(CAFTA,2010年啟動)、東盟—韓國自貿區(qū)(KAFTA,2009年啟動)、東盟—日本自貿區(qū)(JAFTA,2012年啟動)、東盟—印度自貿區(qū)(IAFTA,2010年啟動)、東盟—澳新自貿區(qū)(AANZFTA,澳大利亞新西蘭共同與東盟簽署,2009年達成)。
正在談判中的自貿區(qū)包括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已達成協(xié)定,等待各國審核)、中日韓自貿區(qū)、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和在APEC基礎上建設的亞太自貿區(qū)(FTAAP,2014年北京APEC峰會上啟動)。

